邓小平要撤一个元老院,百名老将联名反对,全靠陈云一句话
要说咱们党史上哪个机构最特别,我琢磨着,中顾委绝对算一个。这地方,从里到外都透着一股子不寻常。
1992年秋天,北京城里头,一股不大不小的暗流在涌动。这股劲儿,不来自街头巷尾,而是源自一群功勋赫赫的老人家。他们中的任何一个,名字拎出来都能砸出个响儿来。可这会儿,他们心里头都不太痛快。
为啥不痛快?因为他们待了整整十年的“家”——中央顾问委员会,可能要被撤了。这消息一传出来,立马就炸了锅。电话线都快被打爆了,一封封带着强烈情绪的信件,雪片似的飞向中顾委的日常负责人,薄一波的案头。
这些老同志,都是从枪林弹雨里闯出来的,对这个国家,那感情是没得说。他们觉得,自己虽然年纪大了,可脑子还好使,眼神也还亮堂,还能为改革开放的大船再掌几年舵,把把关。现在说撤就撤,情感上,真有点转不过弯来。
这事儿,得从头说起。时间倒回十年,1982年。那时候,我们国家刚从动荡里走出来,百废待兴,但领导干部队伍里头,有个老大难问题——干部终身制。老同志们功劳大,威望高,可年纪也确实大了,新一代的年轻人想上来,没位置。
怎么办?硬来肯定不行,伤感情,也容易出乱子。小平同志看问题,总是能看到骨子里去。他提了个法子,成立一个顾问委员会,让老同志们体面地从一线退下来,换个地方继续发光发热,当个“高参”。这个想法,得到了陈云同志的全力支持。
于是,中顾委就这么诞生了。小平同志亲自挂帅当主任,薄一波、许世友这些老将当副手。一时间,172位元老齐聚一堂,这阵容,可以说是相当豪华了。
这十年里,中顾委的作用确实不小。它像个“稳定器”,在很多关键时刻,老同志们的经验和智慧,帮助中央稳住了局面,纠正了一些改革初期的偏差。薄一波作为常务副主任,更是把这摊子事儿操持得井井有条。他这个人,干工作是出了名的细致,组织老同志们天南地北地跑,搞调研,写报告,没少费心血。
可小平同志从一开始就给中顾委定了性:这是个过渡机构,最多搞两届。他的眼光,是看着未来二十年、三十年的。他心里清楚,一个健康的政治生态,绝不能靠“老人政治”来维持。年轻人必须顶上来,哪怕他们会犯错,也得让他们自己去闯,去成长。
到了1989年,小平同志就明确放话了:十四大以后,中顾委就不再设了。这话一出,党内就开始议论纷纷。
真正的转折点,出现在1991年的上海。那时候,陈云同志正在上海养病。陈丕显同志去看望他,他特意托了个话给北京的薄一波和宋任穷。
陈云的原话,大意是说,他年纪大了,身体也不行了,十四大以后,他肯定是要全退的,中顾委主任这个职务,他不会再干了。至于中顾委这个机构本身,是撤是留,你们俩商量着办。
这话的分量,千钧之重。陈云同志在党内的地位和威望,那是人所共知的。他主动表态要“裸退”,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号召,一种巨大的政治姿态。这一下子,就给所有还在犹豫的老同志,树立了一个标杆。
薄一波和宋任穷接到这个“口信”,心里头一下子就亮堂了。他们俩一合计,立刻达成共识:老大哥带头退了,我们做小弟的,没有二话,也跟着退!并且,坚决执行小平同志的意图,向中央建议,十四大后不再设立中顾委。
他们把这个决定报告给陈云,陈云听了,很高兴,就回了两个字:“很好。”
这下子,大局基本就定了。
可真到了要写进工作报告,向全体委员公开的时候,阻力还是来了。就像前面说的,很多委员想不通,他们觉得中顾委这个平台太重要了,不能撤。
薄一波面临的压力,可想而知。一边是中央的决定和两位核心领导的嘱托,一边是朝夕相处、一同出生入死的老战友们的殷切期盼。
但他没有动摇。他心里跟明镜似的,这个机构的历史使命,已经完成了。
1992年10月7日,中顾委最后一次全体会议在京西宾馆召开。会场里,坐着144位白发苍苍的老人,气氛有些凝重。
薄一波站起来讲话,他的声音不大,但每个字都掷地有声。他先是回顾了中顾委十年的风雨历程,肯定了大家的功劳。接着,话锋一转,直接挑明了主题:撤销中顾委,是小平同志和中央的既定方针,是不可动摇的。
他特别提到了陈云同志的态度,他说:“陈云同志都带头退了,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恋着这个位置不放呢?”
他又拿自己举例子,说自己也要向陈云同志学习,主动退下来,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,做出最后的贡献。
这一番话,有理有据,又带着感情,特别是搬出了陈云这座“大山”,一下子就镇住了全场。那些原本还想争一争、辩一辩的老同志,听完之后,大多都沉默了。他们明白,这是大势所趋,是个人情感必须服从的集体意志。
最终,这份建议撤销中顾委的报告,全票通过。
随着十四大的召开,中顾委这个存在了十年的特殊机构,正式走入了历史。它的撤销,不仅让中央的领导层级变得更加清晰,也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改革。很快,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的顾问委员会也相继撤销,干部退休制度化,迈出了关键一步。
回过头来看这件事,不得不佩服老一辈革命家的胸襟和智慧。他们亲手创建了一个机构,又在它完成使命后,亲手将它终结。这背后,没有丝毫的个人私利,只有对这个党、这个国家未来的深沉考量。他们用自己的行动,诠释了什么叫作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。这,或许才是他们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。
人人顺配资-新疆配资公司-南京开户配资-配资资深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